四大证券报纸头版内容精华摘要(9月9日)
中国证券报
公募行业降费已从主动权益型基金扩展至债券型基金、货币型基金等多种类别。降费潮究竟给基金公司管理费收入带来了多大的影响?权益市场震荡回调,基金销售持续承压,公募机构的销售服务费收入又有何变化?降本增效的效果究竟如何?近日,公募机构披露的一系列收支数据揭开了其生意经的谜底。
天相投顾统计的公募基金2024年半年报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公募基金上半年管理费收入合计约604亿元,较去年同期下滑13.84%。其中多家基金公司的管理费收入直接腰斩,最高跌幅超过60%。整体来看,超过百家基金公司的管理费收入同比出现下滑,占比超六成。
2024年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发布 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全面取消
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9月8日发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自2024年11月1日起施行。
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本次负面清单修订后,我国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实现“清零”,高水平对外开放取得了新进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商务部等部门、各地区,深入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落实好2024年版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确保新开放措施及时落地。对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按照内外资一致原则管理,给予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同时,坚持统筹开放和安全,扎实做好风险防控工作。
9月8日,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在厦门开幕。大会以“投资链接世界”为主题,展览总面积12万平方米,共有119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参会参展。
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凌激在开幕式上表示,商务部将与各方一道,将投洽会打造成为新时代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以及投资中国、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中国对外投资的优质平台。
专家认为,从展览面积、参展情况以及政策信号看,本届投洽会传递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强音。
今年以来,国内证券私募行业对海外资产的关注度不断抬升。与此同时,国内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相关资产及低估值资产的吸引力有所提升,从海外募资投向境内权益资产,也成为了许多私募机构的新选项。相关信息显示,今年以来,不少私募机构在上述两类出海路径上,均表现出较以往更强的积极性,在策略研发和布局、海外子公司设立、募资渠道搭建等方面持续投入。
近期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现,上海地区的不少私募管理人正逐步将资管事业的“第二增长曲线”转向海外市场。
上海一家以量化中性策略见长的中型量化私募创始人透露,该机构近来已经在香港设立了海外子公司,并已经将少部分自营资金投资到印度、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金融市场,涉及投资品种包括股指期权、股指期货及少量股票。该人士同时介绍,公司先期主要以了解、熟悉当地市场交易规则、市场制度为主;在量化策略的研发端则会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开发和打磨相关市场的模型。目前,公司研发员工有20人左右,已专门设立了一个4人小组负责相关出海投资的工作。
上海证券报
一只本应躺在央行账上的债券却出现在了市场上。对于这种情形,市场参与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9月5日,央行持有的特别国债——“24续作特别国债01”在银行间市场首现卖单。当日的DM数据显示,“24续作特别国债01”已有2笔成交,成交收益率分别为2.125%和2.1314%。9月6日,该只债券成交笔数增加,全天成交31笔。成交收益率在2.125%与2.1699%之间。
“24续作特别国债01”之所以被认为是央行所持有,是因为8月29日央行发布公告称,其以数量招标方式进行了公开市场业务现券买断交易,从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买入4000亿元特别国债,其中有3000亿元的“24到期续作国债01”和1000亿元的“24到期续作国债02”。
本届投洽会紧扣“投资链接世界”的年度主题,努力打造“投资中国”的标志性展会,并首次设置中国对外投资合作专区,展示“中国投资”和“中国建设”的发展成就
9月8日,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在福建省厦门市开幕,来自10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官员学者和企业家相聚鹭岛,热议“投资中国”的信心与未来。
近期,司法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多部门透露,将修改多项法律法规,新增多个规定规章,通过制度体系建设破解改革难题;四川、辽宁、云南等地也分别出台新的举措,涵盖行政审批、信用建设、要素保障等多方面,部委和地方正在合力打造更加一流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影响营商环境的多种因素中,法治起着引领和保障的作用,记者了解到,多部门将发布新举措。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新版负面清单实现 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清零”
中国正坚定不移推动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全球开放合作。9月8日,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发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自2024年11月1日起施行。《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1年版)》同时废止。
证券时报
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刻不容缓 公募基金各展所长尽力满足投资者多样化产品需求
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养老已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发展银发经济,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养老金融”更是出现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成为金融高质量发展“五篇大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养老金融的发展不仅事关国之大计和民生福祉,也与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一方面,资本市场可以助力养老金更好地分享实体经济发展的红利,实现保值增值;另一方面,养老金作为长期资金、耐心资本,也能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压舱石”。
近日,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招商基金、博时基金、华夏基金、国泰基金和海富通基金等机构,围绕养老金融,深度剖析公募行业在该领域的发展建设,探讨如何做好养老金的投资管理,写好“养老金融”大文章。
上周(9月2日至6日),A股市场继续下行,申万一级行业中,仅有汽车指数录得上涨,其余行业指数尽数下跌,建筑装饰、煤炭、有色金属、电子、石油石化指数跌逾5%。
从ETF市场(含QDII基金)来看,据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上周仅有汽车及零部件等少数主题ETF涨幅录得上涨,具体来看,其中国泰中证800汽车与零部件ETF、广发中证全指汽车ETF、海富通中证汽车零部件主题ETF排名前三,复权单位净值涨幅依次为1.67%、0.99%、0.58%。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7月汽车零部件类产品进口金额为26.5亿美元,同比增长1.7%;7月汽车零部件类产品出口金额为90亿美元,同比增长5.8%。1月至7月汽车零部件类产品进口金额为172.6亿美元,同比增长4.2%;汽车零部件类产品出口金额累计为606.6亿美元,同比增长5%。
此前,由于市场担心汽车零部件企业利润率下跌较多,板块整体有所回调,但多数上市公司半年报业绩稳定。7月以来,“以旧换新”政策力度持续加大,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势头向好,汽车零部件板块有望受益。
财富管理的日子不好过。去年,金融产品代销业务就经历了“增收不增利”,如今进一步演化为“量价齐跌”,且下降幅度有所扩大。
证券时报记者统计发现,不管是银行还是券商,今年上半年代销收入的下降幅度都超过了两位数(百分比),个别第三方代销平台甚至退出了市场。
究其原因,是去年权益类公募基金发行遇冷,ETF和债券基金销售费率较低,因此代销端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情况。当然,代销端仍可以通过销售保险或私募等多元化品类,实现“东边不亮西边亮”。不过,今年上半年代销端除了“量”在下行,“价”也面临着下跌,比如公募降费降佣、保险产品实施“报行合一”等。数据显示,金融产品代销大户招商银行相关收入下降32.51%,中信证券代销金融产品收入也同比下降了11.08%。
A股市场又有重要ETF批量获批,A股市场再度迎来活水!
9月5日,首批10只中证A500ETF正式上报,9月6日即正式获批。从上报到获批仅1日,刷新了基金获批史上最快速度。上述产品已于9月7日发布招募说明书,9月10日将启动发行,或于国庆节前正式上市。此外,华泰柏瑞基金上报的首只科创200ETF也于9月6日正式获批。
业内人士预计,首批中证A500ETF的上市有望为投资者提供更多元化的选择,并为资本市场注入新的活力。科创200ETF的获批则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参与中国科技创新市场的渠道,该产品的推出将进一步丰富科创板指数产品体系,吸引更多资金流入科技创新领域。
证券日报
9月6日,证监会官网发布信息显示,泰康基金、睿远基金分别获批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资格、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资格。业内人士认为,公募机构积极布局主要是出于不断增强供给能力的考虑,以满足投资者日益增长的多元化财富管理需求。
其中,去年7月份,泰康基金提交了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资格的申请材料;今年2月份,申请获得受理;同年3月中旬,证监会对该公司提交的资格申请文件提出反馈意见;同年9月6日,证监会官网发布关于核准泰康基金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资格的批复。
关于申请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资格的初衷,泰康基金相关人员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私募资产管理业务是基金管理公司进一步拓宽业务范围增加业务场景更好地服务于投资者多元化投资需求的重要业务。泰康基金希望通过私募资产管理业务的开展,更加充分发挥自身的投研能力和优势,努力满足不同投资者个性化的财富管理需求。”
据上述相关人员介绍,泰康基金对于私募资产管理业务的开展已经制定了长远的战略规划和明确的发展目标,并从投研、产品、服务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资源配置。目前,相关工作正在紧密筹备推进中。
9月2日,两家市值超千亿元的上市公司——中国重工(601989)和中国船舶宣布进行资产整合;9月5日,两家大型券商——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宣布筹划合并重组……随着一系列重磅并购事件的发布,A股市场并购重组持续升温。
并购重组是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手段,也是上市公司增强竞争力、提升公司价值的有效方式,更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
今年以来,并购重组的政策暖风不断。一系列支持政策密集出台,优化并购重组的政策环境,完善相关制度体系,鼓励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
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AI时代下腾讯的优势和战略“锚点”是什么
2024年,全球科技巨头在AI领域的竞赛升级。腾讯作为互联网巨头,在AI市场的一举一动备受关注。近期,在“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现场,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接受了包括《证券日报》记者在内的媒体采访,分享了腾讯在AI浪潮下的思考。
采访中,汤道生提到了几个关键点:Chat GPT爆火后,腾讯做得最对的决策是大力投入;腾讯做得最好的是聚焦场景;一款国民级AI应用最快可能出现在C端的搜索领域。同时,他并不赞同外界预判AI领域涌现的创业公司终局是并入大厂的观点。
“百模大战”下,汤道生认为,AI不仅仅是大模型或语言大模型,只有做大模型才是做AI等观点是狭隘的。“人工智能领域的很多其他技术路线也值得关注,如图片生成、视频生成、3D模型生成等生成类;人脸识别、掌纹识别、身份认证、安全识别等识别类,都已经有很多应用场景。”
那么,AI时代到来之际,腾讯成果如何?AI领域距离成熟商业化还有多远?
存款作为银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是商业银行的发展基石。随着上市银行2024年半年报披露收官,国有六大行吸收存款的情况以及在全国各个区域的“存款地图”也浮出水面。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末,国有六大行合计吸收个人存款79.37万亿元,较去年末增长6.04%。在存款结构中,国有六大行今年上半年个人存款比重普遍升高。除交通银行外,其余五家国有大行个人存款余额均超过10万亿元。
从区域划分来看,国有大行在吸收存款上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点,整体来看,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中部地区为国有大行的“吸储高地”,珠江三角洲、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相对次之。其中,工商银行的“揽储主阵地”多年来位于环渤海地区;在长三角地区交通银行、农业银行的优势较明显;邮储银行(601658)吸收存款则更加倚重中西部地区;建设银行存款分布均衡,中西部地区、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贡献度接近。此外,中国银行则继续在境外市场占据优势。
0人
- 每日推荐
- 股票频道
- 要闻频道
- 港股频道
- 事关大规模地方债置换 最新重磅消息
- 马斯克回应特斯拉造手机:能造但不会造,除非苹果和谷歌作恶
- 歼-20+歼-35A!中国空军将同时装备两款隐身战机
- 7个交易日,288篇减持公告,有股东已实现10个小目标!大股东的盛宴,韭菜的坟头草,哪些公司需要特别留意
- 回购公告密集发布 A股重要信号出现
- 6家公司获基金调研 中农立华最受关注
- AI眼镜概念异动拉升 博士眼镜涨停
- A股股票回购一览:74家公司披露回购进展
- 四川A股150家上涨 乐创技术领涨瑞迪智驱等3家连板